①雖然周三的美股大跌,有著特朗普講話重創芯片股的突發因素存在,所有人不禁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:美股的大輪動是否已經開始了?②過去兩年時間里獨領風騷的科技巨頭,是否已經漲至了盡頭?
杠桿的作用是放大交易者的收益。例如,如果交易者使用 10 倍杠桿,其交易規模將增加 10 倍。這意味著,如果交易者在沒有杠桿的情況下賺取 100 美元,那么使用杠桿后,其收益將增加到 1,000 美元。
財聯社7月18日訊(編輯 瀟湘)作為本輪美股牛市的“核心引擎”,美股“七巨頭”在過去五天里市值累計蒸發了1.1萬億美元,創下近兩年來五日市值減少之最。雖然周三的大幅下跌,有著特朗普講話重創芯片股的突發因素存在,但所有人不禁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:
美股的大輪動是否已經開始了?過去近兩年時間里獨領風騷的科技巨頭,是否已經漲至了盡頭?
對此,一些業內人士當前正把目光,重新移回這五天“災難行情”的“起點”:上周四。
德意志銀行全球經濟與主題研究主管吉姆·里德(Jim Reid)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,將之形容為“令人著迷的一天”……
這一天有多么特殊呢?
當天,標普500指數中有396只股票收盤上漲,等權重指數上漲了1.17%,小盤股指數羅素2000指數(+3.57%)創下了2023年11月以來的最佳表現。然而,標普500指數整體卻在當天下跌了0.88%,這是自2020年11月輝瑞宣布可喜的疫苗三期臨床實驗初步結果以來,標普500指數與標普500等權重指數表現之間的最大差距。
當然,更為明顯的大輪動開始的驅動信號,或許還要屬美股“七巨頭”的表現——“七巨頭”在上周四重挫了4.26%,這是自2022年10月(ChatGPT推出前一個月)以來的最大跌幅。甚至連高盛的研究主管都承認,“七巨頭”高得離譜的股價是人工智能泡沫的結果。
這一切,最終演變到昨日,進一步演化為了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暴跌——該指數在周三創下了2022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。
互聯網泡沫時的參考
對此,德意志銀行的里德表示,可能“只有非常勇敢、抑或愚蠢的人”,才會對大輪動的說法充滿信心,但當前的局面確實讓我回想起了2000年的趨勢,當時科技股觸及的峰值標志著一次巨大的輪動,而彼時市場還沒有開始真正大跌。
為了強調這一點,里德分享了下圖,該圖顯示了2000年3月互聯網泡沫破滅前后,標普500指數中表現差異最大的5個板塊。圖表中的豎線,為2000年3月27日科技股達到頂峰時,并以當時的價格作為基準值(100),來衡量所有板塊指數前后的漲跌變化。
里德表示,在科技股達到頂峰之前,必需消費品、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等防御性板塊一直在大幅下跌,這表明當時市場正在從看似穩定、“沉悶”的股票中輪換出來,轉而投向那些活力十足的股票;事實上,許多人最初都在做空這些“沉悶”的板塊,以便向科技股投入更多的資金。
然而,當2000年3月27日科技股見頂后時,資金又立即轉回了這些防御性股票,到年底時,這些股票的價格比3月份時上漲了35%-45%!
有趣的是,就整體標普500指數而言,雖然該指數在泡沫見頂后的三周內大跌了10%,但到當年9月份,它又回到了互聯網泡沫時的高點附近,盡管科技和電信行業分別下跌了-10%和-25%。
在此之后,這兩個行業跌幅進一步擴大,導致標普500指數出現了更大的回調,但三個防御性行業仍繼續上漲。
直到2001年和2002年,更深的市場下跌才發生,這與當時的美國經濟衰退和公司欺詐丑聞(如安然和WorldCom)同步發生。而這些丑聞或許只有在第一次科技泡沫的狂熱下才得以發生(題外話:這不禁讓人懷疑,一旦AI泡沫破滅,又會出現什么巨大的企業欺詐行為)。
最終,科技和電信行業從當時的高點至2002年末的低點分別蒸發了約85%和75%的市值。而與2000年3月的互聯網泡沫峰值相比,必需消費類股價仍上漲了25%。因此,正如里德所指出的,最終的市場大輪動是顯著的!
當前的啟示
歷史課到此為止:多頭們也許會立即說,互聯網泡沫與當前的AI泡沫完全不同,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泡沫中的科技公司,擁有可行的商業模式和任何類似正現金流的東西。確實,從這個角度來看,這次是不同的:
“七巨頭”大多是“現金奶牛”,每個季度都能產生數百億現金,更重要的是,其營收和底線增速也比其余493只股票快得多。
對此,里德也承認,“七巨頭”與其他股票間的表現分歧,反映了近期所實現的盈利增長差異,前者在第一季度實現了38%的同比增長,而后者(即其他行業)僅實現了2.5%的同比增長。
但是,里德在報告中也提到,預計這種巨大的盈利增速差距將在第二季度和年底前縮小——預計第二季度兩者的同比增速分別將為30%和7.5%;而到了年底,這一差距甚至將被完全消除,雙方的同比增長率預計都將達到10%左右。倉位調整也應該會隨之而來,并對行業輪動產生相關影響。
因此,里德得出的結論是,大多數股票在年底前都有可能上漲,而美股市場(指數大盤)則有可能走低……
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財盛證券app觀點